晚饭时间,同事聊起了他买的车,忽然感叹了一句:“感觉工作之后时间变得特别快”
我:“不好说,今天(周五)下午的时间就挺难熬”
虽然很不愿承认,总把自己当学生来看(暂时是组里年龄最小的),但是距我离开校园,满打满算也有三年多。这三年时间算得动荡,但也相对安稳
字节内有句老话:“字节一年,人间三年”,这“九年”时光,也尽在这里了
懵懂
如果不算上实习,我是在 21 年 6 月底入职了杭州字节
请看 VCR:入职一周小记
杭州字节租下了八方城的两栋楼,却不是整栋,两幢楼基本都只租了最顶上的五六层,风景倒是不错,每天趴在阳台上可以远眺远处的 EFC(余杭最像城里的地方)和更远处的余杭南部的山区,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时的风景算得一绝
我入职的是抖音直播部门下面的某个 ToC 的组,由于提前实习了两个月,帮助建设过新人文档,对组里的人员业务还算了解。但由于实习结束,回校办理毕业适宜耽搁一个月,再入职时,忽然没有需求分配给我了。于是度过了快乐的摸鱼时间,享受了最后一个月的大小周双倍工资
忽然有一天 leader 和 mentor 找到我,问我是否愿意去志愿下北京的一个业务。原来是一个 ToB 平台,和我们同属一个 +2,发展迅速,人手短缺,向 +2 四处要人,摊派到我们组就是一个名额。彼时我刚刚毕业,浑身有使不完的冲劲儿,又恰好闲着,自然满嘴答应
于是就一直跟着北京的那个组做需求,这算是一个向上管理的平台,平台 QPS 很低,但是主要用来产出数据向上汇报,和 ToC 业务的关注点完全不同,重业务轻性能,更早期甚至对一致性也没很高的要求,调用失败了,加个报警,人工看看,影响不大甚至可以不修,再加上平台用户操作频率也不高,日常维护也算的上清闲
我加入时期,恰逢平台大版本迭代,北京组里派了一个研发远程带着我做需求,最初都是写小需求,边边角角,修修改改,主要是熟悉熟悉流程
流程
需求初评 —— 需求详评 —— (研发开始介入)技术评审 —— 开发 —— (测试开始介入)showcase —— 测试 —— Launch Review —— 上线
有条不紊,一个需求接着一个需求,没有多余的事情。我从最开始的,技术评审都不知道说些什么,甚至专门找个会议室正襟危坐,到后来……
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后来的进步,只是习惯或者麻木了而已,也逐渐看轻了这些事情。一个线下 bug 也并不会怎么样,就算是线上 bug,大不了修数据
本身用 Golang 写业务就相当 Freelance,再加上需求的快速迭代,没什么时间对代码进行重构,能跑起来就是成功,仓库代码愈发狂乱。许多奇奇怪怪的复杂需求,再加上四处借调导致技术风格不统一,让这个平台逐渐成了一个“大泥球”
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,我只是一个写小需求的 noob 罢了
由于刚入职,干啥都是新奇的,我甚至周末会到公司主动加班 —— 反正一个人在家也没什么事做,何乐而不为呢。后期给自己找了点事情,完成了 MYDB 和相关的教程,虽说最后 BUG 不少,也没怎么充分测试,但确实令我干劲十足:八九点下班,能一直写到凌晨一两点,还能再洗个澡打打游戏喝点小酒,三四点睡觉
也结交了不少有趣的人,拉了个小群,每天不工作的时候就在群里吹吹水。这时的字节简直满足了我对互联网的一切想象:自由自在,管理扁平,请个假不用费尽心思编理由,工作电脑也想装啥装啥,甚至因为疫情还没有结束,隔三岔五就居家办公,没有打卡和强制工时,十一点多到公司,吃完晚饭就跑路……
发愤
就这么一路开开心心地干着,到了 22 年初。在这期间,我也由一些边角需求开始,逐渐能 cover 住整个领域
阿里有句古话,经常在安慰被裁人员或者被裁时自我安慰时使用:“拥抱变化”
唯一不变的,就是变化
平台发展迅猛,业务从直播扩展到了整个抖音,同时由于产品的调整,原本的北京开发团队把平台交接了出去,接盘的恰好是我原本的组
于是便是交接流程,每天的活动就是带着新人(新组的人)做需求,以及各种分享。我在那时已经负责预算模块,于是也组织了一次分享。虽然全程念文档毫无感情,但也确实是我在公司的第一次分享(转正不需要答辩)
随着北京的人逐渐撤出,人力猛然出现短缺。于是在预算模块外,整个项目领域又猛地塞到我手上。恰逢产品提出了一个大需求,我在项目领域的第一个需求,就是将整个项目领域近乎重写了一番
需求撞上春节假期,需求紧急,整个假期除了三十和初一,都在图书馆搓代码,前后由于理解误差等原因(还是太菜了),整个代码被来来回回实现了三四遍,最后终于勉强赶上了节后第一班上线
后续又有各种历史帐清算,各种重构评审,代码迁移到新服务(BTW,2022 年启动的新服务迁移,至今没有迁移完成),忙到脚不沾地
那段时间极其焦虑,加班非常猛。日常处理各种问题都够忙到十几点,基本没有十点之前下过班。对应的就是报复性熬夜和报复性娱乐。典型娱乐比如周五晚上到凌晨在公司找个会议室喝酒,喝到周六大清早回家睡觉 😅
非常神奇的是,每次加班时,都能遇到我组组长,每次十点十一点钟,不是我喊他下班就是他喊我下班。我图上下班方便,直接搬到了公司所在的小区,每天上下班走地下车库;他住的地方每天通勤要五十分钟一小时
可能这就是有家庭的代价吧
由于下班太晚,各种日常开发和学习也基本都停掉了,回到家只想喝酒和睡觉。喝的酒也逐渐从自己调制的鸡尾酒变为伏特加/威士忌直接喝,喝酒的目的也从好喝/微醺变成了助眠/去除焦虑
转变
有时候宁愿生活一成不变,因为熟悉的平淡胜过未知的风险
风险来的很快
22 年中,我们组换了一个新的 +2,气氛开始微妙变化。原本随意的非正式会议变得正式化,需求流程也变得复杂,简单的步骤被新增了无数的审查环节,每一个决策都需要经过层层把关
各种名词被生造了出来:bug 比人天、人效比、代码复杂度等等。指标的或高或低,通常意味着你在下次周会或者双周会上会被拎出来批斗。产研测的关系也不再和谐,各种会议上的唇枪舌剑、钩心斗角、推诿甩锅,让人精疲力竭,专心写代码成了一种奢望。做多错多,不做不错,能推则推,成了保命技巧。原本“线上 bug 大不了修数据”,到现在“一个回归 bug 就能宣判你的死刑”
也是从这段时间开始,hc 的收缩导致组里开始减员,很多我熟悉的人逐渐要么主动要么被动地离开了,原本每天一起吃饭一起摸鱼一起下班的同事,好些一周才能见到一次,工作的孤独感不断加剧
在这种情况下,不知是情绪躯体化,还是这几年熬夜+喝酒,或者兼具有之,身体开始报警,具体可见:慢性胃炎治疗之路
体重急剧减轻之下(一个月 12 斤),痛定思痛,决定开摆开启养生模式!
于是过上了每天八点半起床去公司吃早餐,晚上六点多吃完晚饭直接下班,下班后跑步半小时,十二点前睡觉(目前还在努力)的健康生活
CAUTION
奋斗?命都要没了还怎么奋斗!
好在,前面那段剧变也搞走了不少产品,需求量急剧减少。虽然上面也开启了“没法整活那就整人”模式,又增加了许多乱七八糟的卡点和规范,且现在的 +2 阿里味儿特别浓厚,很喜欢搞一些莫名其妙的团建和个人 show 表演(算是另一种的折磨人)。平台进入低频维护期,琐碎的事情也不再多
外面行情很差,先这么混着吧
后记
原本这篇三周年总结应该在 5、6 月份完成,但那时恰逢产品剧变 + 身体不适,这篇文档的标题就躺在我的备忘录三个月,直到最近身体状况稳定了下来,才又拾起了总结。然而就是这三个月,我的心态就从积极进取变成了“先这么混着”,不禁让人感叹世事多变
但是好在,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也确实保持住了。最近在研究心理状态检测 + 日程规划,尝试做一个自律的人,虽然暂时的成果是能直观的看到时间被浪费到哪了,后续会写篇文章介绍下这方面的成果
这些年出国留学的心思还是在蠢蠢欲动,尤其是遇到各种不如意时,就尤其上头。在无数忙碌了一天后的深夜,这个念头便犹如藤蔓,爬满心头。这三年距离我辞职最近的时刻,就是我在医院等待胃镜时,还在回复飞书消息处理 oncall 的时刻。我时常问自己:“为了这些工资,付出的这些代价真的值得吗”。但实际冷静下来,还是叹了口气,狠心摁下了这想法
不知道再过三年,我是否会后悔甚至痛恨现在的自己。但这也许就是选择的诅咒
无论你如何选择,甚至不做选择,你都必须承受代价